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洛神花開,滿載而歸


  「轟隆轟隆… ....」聽見鳴笛聲,伴隨而來是火車的聲響,接著火車的身影映入眼簾,拎起兩天的行囊,帶著興奮的心情,用力跨上火車,我們,出發了。一路上飽覽從未見過的景色,有時也不由得看得出神,打過幾次小盹,翻翻手邊的書,迎接我們的是傍晚的台東,走出太麻里火車站,留下紀念性的一刻。抵達太麻里後,我們一行人先到達旺教會找牧師、師母打招呼,放完行李,就前往太麻里地區農會詢問有什麼台東的特色產品需要我們去推廣的,晚上我們大家就在教會前面與小朋友們聊天玩樂,同時也開會準備明天的行程囉!

  第二天我們起了大早,拿著早餐到美麗的海邊享用,乍看,景色真美啊!退潮的海灘白茫茫,像鋪上一層雪白的棉花,遼闊的大海一望無際,一排排白色的浪花向岸上撲來,彷彿一條條寬闊無比柔軟飄逸的緞帶迎風舞動;又像千軍萬馬在奔騰,好不威武。遠處,海連著天,天連著海,海天一色,美不勝收。




  一年一度洛神花季的到來,活動當天早上太陽熱情的照耀著新興村,為冬至的氣候添加溫暖的氣息。金峰鄉環山面海,它所屬的村落沿著山的走向分布,而金峰鄉的新興村位於台灣太麻里鄉的上面,新興村稱做「撒部優部落」,撒部優有寂寞、荒涼之意,但這個部落特別之處在於是由四個部落八位頭目共守一個村,透過溝通與協調讓新興村的村民互相合作,讓新興村部落散發出一種勇敢堅守家鄉的氛圍。

  等待七點半的接駁車,接我們到金峰鄉撒布優部落─洛神花季會場的民宿放行李,很快的,我們抵達金峰鄉新興村的洛神花季會場,天氣很好,陽光灑落在身上的感覺很溫暖,會場上一堆又一堆的鮮紅洛神花,是今天最美麗的女主角,這代表今年也是成果豐碩的一年,和農民細心栽培的結果。聽著一旁工作人員為我們分配的工作,覺得精神抖擻,也十分新鮮,緊接著就是我們第一天的打工換宿囉!抵達會場後,有分好幾個駐點區,夥伴們被分配到的崗位不同,各別在射箭及擲矛區、陶瓷彩繪區、洛神花蜜餞的體驗區和攝影組,還有中午臨時支援的餐飲區。




  讓我們了解到天然無添加防腐劑的洛神花蜜餞如何製作,從篩選>去籽>沖洗>製作蜜餞,每一步驟雖然簡單,但都不馬虎帶過。首先,要成為專業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具備足夠的知識,細心還有專心的在排灣族的美麗阿姨旁聽講還有解說,再自己慢慢去摸索體會那其中奧秘。洛神花對健康非常有益處,能降「三高」外,也能養顏美容,降血脂等等,由於洛神花原有的酸澀口感加糖製作成蜜餞後,在料理上也更能發揮,這兩天的行程除了醃漬洛神花蜜餞外,負責的還有販賣洛神花乾,原汁,蜜餞、茶等等產品。



  活動現場有捅花競賽,熱情的音樂和主持人的介紹聲開始響徹整個會場,感覺到這個村落滿滿的活力。捅花活動分成好幾個組別,親子組的大人小孩齊動員,模樣特別可愛;體驗組生疏的拿著捅花的工具,模樣特別賣力;社會組速度的令人目瞪口呆,幾秒內就能捅完一串洛神花,模樣也特別自信。看著一組又一組的參賽者,同心協力捅花,不時夾雜著歡笑聲,讓大家都大聲為他們加油。
  

  不知不覺已經下午了,大家都拿著便當大快朵頤,辛苦一個早上,米飯吃起來也特別香甜。傍晚,太陽在大海的西邊淹沒了,盛大的晚會才正要開始,他們充滿自信的唱著屬於他們的歌曲,陽光般的笑容結合渾厚的天籟嗓音直逼完美,我們也一同跳起原住民傳統舞蹈,他們的熱情澆熄了疲憊的身軀,對隔天的工作又充滿著無限的熱情。
 
  隔天,夥伴們一樣在各個崗位就位,最後終於順利地結束這次活動。雖然很開心,但有點不捨,因為有兩位打工換宿的夥伴只是相處了短短兩天,但遇到要小別的時候,心裡還是會有一點小感傷,因作我們在工作上曾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相信每一次的緣份,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的活動,怎麼會讓我們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相互認識了呢?而且遇到是你們卻不是別人,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這種得來不易的緣份,工作累了的時候,因為有你們的彼此傾訴、交流,讓我覺得累了也值得,謝謝有你們,讓我們可以互相學習,一起成長。


  另外,很感謝古幹事,在當天晚上熱情的邀約我們去她家住,也很大方掏錢請青年會幫我們準備晚餐。因此,也很感謝青年會的大家,忙碌了一整天,還替我們準備了一個小小慶功宴,帶著我們前往他們的秘密基地,他們帶著豐盛的晚餐,扛著桌子、椅子、吉他上山,熱情的款待我們這群來自台北的朋友。一開始他們彈著吉他伴奏,帶領我們聊天、喝酒、談心、講笑話,玩著遊戲拉近彼此的生疏感,漸漸地氣氛不再僵硬,大家也就七嘴八舌的交流彼此的想法。最後也再次非常的感謝俊偉和羅傑,不辭勞累地帶著我們繞整個新興村,仔細的為我們講解的部落的歷史及八個頭目的由來,以及成年禮的任務等等。
 

  星期一的早晨,時光匆匆,又是要面對離別的時刻,我們手提著滿滿的戰利品,除了當地手工的蜜餞,也有熱情村民送的洛神花,更有滿滿美妙的回憶,不僅僅是工作時的收穫,還有和當地人相處的點點滴滴,非常感謝他們的無私,將我們視為部落的一份子,青年會的夥伴們發揮了互相合作的精神,這次的活動才能圓滿落幕,永遠無法忘記孩子們的純真,部落人們的熱情,這次的洛神花季打工換宿沒有虛度,我們將會努力的行銷在地台東農產品及手工藝品,讓台東稀少的「用心」廣為人知。如果還有機會,希望我們能再次相遇,在美麗的台東。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台東洛神花季--回「嘉」捅花

  

  每每聽聞洛神花的種種好處,這次終於有機會可以一探洛神花的活動了!在工作過程中,我們負責「花海淘金」活動,撈完花後可以到旁邊的捅花,也可以動手做成蜜餞帶回家,這是我最喜歡跟期待的部分,因為在去之前就耳聞很久,不過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要用力,有時候還會對歪掉,但還是很有趣,而且洛神花的種子不可以直接碰觸,上面有小刺會沾在皮膚上就會很癢,所以在桶花時都要戴上手套哦。
此次活動,我們認識了嘉蘭村的許多工作人員,而且這裡也有數位機會中心呢!到了下午,陳大姐帶著我們了解周遭的特色,像是石板屋以及金峰鄉三寶「山刀、陶壺、陶珠」,還深入了解洛神花,原來洛神花是黃的,到了中午會轉成粉色花苞再漸漸變成我們看到的紅色的洛神花。當地除了種植洛神花之外,還有小米、薑黃、玉米和花生。在這裡,洛神花的採收是每戶輪流採收,而非自家種植自家採收,採收完晚上大家就會聚在一起吃吃喝喝,高興起來就唱歌跳舞,難怪大姐都說,我們都是很「真」的人啦!超級親近的!讓我們這次真的收穫很多,希望之後有更多機會可以再去。
By KK

與陳大姊合影


     從以前就一直聽老師分享團隊在太麻里服務的經歷及美景,這次終於能來到傳說中的太麻里。
  第二天一到了金峰鄉的嘉蘭社區就感受到濃濃的原住民風情,當地的原住民都很直率,我們也參與他們的工作行列,幫忙撈洛神花的活動,還有桶花和製作蜜餞,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族群的原住民舞蹈及原住民宏亮的歌聲。在做產業訪談時,常常會因為口音的問題講出很多好笑的東西,這是在訪談中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而農民也都很熱情的回答問題。
  為了更瞭解嘉蘭社區,我們找到一位美麗大姊陪我們到社區去繞了一圈,從大姊解說的神情,可以知道大姊很熱愛這裡,還有路口的擺設,就能感受到這個社區還保留著他們自己的文化,路途中我們也經過多處因88風災損壞的地方,大姊指著一塊平地說:「之前這邊都是房子……」語氣透著淡淡的無奈,從目前的重建狀況和居民們在會場上的表演可以知道,雖然他們經歷很大的災害,可是居民們都很勇敢,藉由神的信仰,鼓勵自己鼓身邊的人,告訴彼此「我們可以很快站起來」,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社區居民濃濃的向心力,讓人覺得是一個很幸福的村莊。
By 佳純

↑會場中央成堆的洛神花是「花海淘金」的主角呢!

  20141031日再度前往台東太麻里,達旺教會的師母就如以往一樣熱情的招待我們,說是第二個家一點也不為過,不過此次的軸心任務是參加在嘉蘭活動中心舉辦的洛神花季。
第二天,到了嘉蘭活動中心,我們自願地當臨時工協助現場,且認識幾位當地農民並深入了解相關的農產品,像是目前為盛產期的洛神花不是一開始就是全紅的,由原本的黃色到粉紅色再變成紅色,變色的原因是吸引太陽光的關係而產生的,還能做成洛神花茶包,活動現場也可參加掏花及捅花的活動,更有外國人一同共襄盛舉,在活動暖場時,我也徹底感受到原住民的熱情,不管你來自來哪,他們都會用熱忱的心來迎接你。
隨後有一位大姊熱心的開車為我們導覽,為我們一一訴說著當地的風俗名情,說著八八風災後居民的永久屋號稱為比佛列山莊及邁阿密,而頭目居住的房子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繪畫上原住民特有的圖騰及人物以讓人辨識,只能說這次的出隊太值得了,擁有全新的體驗,也讓我對台東更了解的一點。
By 鬆餅
↑原住民傳統舞蹈表演

2014年的秋末我們搭著火車前往台東,再次回到這個熟悉的城鎮——太麻里。
在前往洛神花季活動會場的途中,司機大哥還熱情的向我們導覽並介紹洛神花的特性。或許是行銷不足亦或是無接駁車可直達會場,活動開始後,人潮並沒有想像的多,大多還是以當地居民為主,但大家依然熱情的參與活動。
後來,我們也加入了工作人員的行列,幫忙張貼活動海報,協助主題活動的進行,整天的活動下來,除了欣賞原住民傳統舞蹈、排灣族及魯凱族特有的鼻笛演奏、歌曲演唱,還參加了難得體驗到的捅花活動,最後在活動人員陳大姊的導覽下,更加認識了新興村,關於風災過後重建的村落,當地農民在協會輔導下所栽種的植物,以及退休的老師花了大半積蓄打造的傳統石板屋。一段生活中的小旅行,除了更認識當地的文化特色,也感受了這裡濃濃的人情味。
By 辣椒

↑傳統鼻笛演奏

  這是我第一次和榕園的學姐們出隊,也是第一次到太麻里。聽說太麻里車站一出來就能看到海,滿懷期待來到這個有我最喜歡的海的地方。這次主要任務除了體驗洛神花季外,和當地的農民交流,在這裡真的深刻感受到當地的熱情,我們也受邀協助活動進行,幫忙攤位接待、收錢等,同時也能體驗捅花、醃製蜜餞,以及跟當地的人們互動。
當地的一位大姐非常熱心的當起導遊,帶我們在四處介紹金峰鄉建築、小米以及洛神花園等。也看到在八八風災後,不管是對金峰鄉還是當地居民的創傷及改變有多麼大,但讓我佩服的是他們努力重建起家園、互助合作。在採收期時,他們有一種默契,是以換工的方式,大家輪流到各家幫忙採收作物。嘉蘭村還為家園重建的永久屋取了美麗的名字,東區的永久屋名為「比佛利」,西區則是「邁阿密」,這些都讓我很有感觸,好多好多都讓我想再來看看這裡美麗的人事物。
By 昱筑